文/巴陵(@巴陵码字2012)
本书评原载2015年1月5日刊《中国食品报》,作者授权发布
古镇是个特有的名词,她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和人类生活居住史及独特的建筑群落。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经过历史的洗礼保存完整,未受破坏。古镇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元素,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
我国几千年的物质文化积累形成无数的乡村聚落,它们以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曾经,这些古镇一直“养在深闺人未知”,随着古镇研究的深入和文物保护的加强,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默默无闻却又极具价值的聚落。现在,古镇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流量增加迅速,旅游压力逐渐显露出来,远远超过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特别是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闲适的生活氛围被破坏。
每座古镇都承载着一定历史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我读梦芝的《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她以游记的形式将一个旅行者在各个古镇品尝到的美食记录下来。从古镇历史传承的真实性、空间环境的完整性、生活状态的延续性等方面勾连古今,既讲述古镇传奇往事,又关注古镇今日发展现状,从中解读古镇特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智慧。着力挖掘每个古镇的特色成因,避免同质化,呈现“百镇百态、百镇百味”、“一镇一传奇,一镇一风情”的品格。
梦芝生平有三大喜好,即文学、旅游和美食,最爱品古镇美食,赏古镇风土人情,著有多部旅游随笔和美食散文,很多篇章在《读者》等报刊发表,曾在多家报刊开设美食专栏。
梦芝说,行走在古镇,总有一些美景让人们流连忘返,也总有一些美味让人们舌尖迷恋。那些本土的食材,经过当地人祖辈的手艺加工制作,成为一道道独特的美味佳肴。这些食材或许你的家乡也有,或许菜名也一样,但味道却绝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一道美食都被赋予了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背后蕴藏着当地丰富的风土人情,离开某一道菜的原产地,是不可能吃出同样的味道的。
梦芝穿越了40多个古镇,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古城,从贵州大山里的屯堡原住民到西藏高原的藏族人家。这些美食延伸到当地居民的本土饮食文化,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触碰古镇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做到生动活泼,为从百姓的语言、饮食起居、生活习惯,邻里之间、族群之间亲情纽带的延续到当地的节庆和民俗活动等都成了书的美食内容。通过对古镇美食的描述,从日常的饮食入笔,通过文化的视角,呈现出无穷的餐桌艺术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采用大量的风景和美食照片,集古镇风光、本真美食、人文情怀于一体,这不只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更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城市大酒店那些精美绝伦的美食的前世都是古镇乡土美食,当我们走过众多古镇,品尝过不同的美食,我们才能凭饮食而识人性。要想吃到本真、原味的古镇美食,您还得跟随梦芝带着《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去乡村、去古镇,探寻那些原汁原味的美食。
作者介绍:
方八另,笔名巴陵。男,湖南新化人,现居长沙,从事图书编辑和策划,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会员,职业书评人,旅游美食专栏作家,湖南省科技翻译协会常务理事。曾主笔《湖南省旅游志》等史志专著;出版简体饮食随笔集《尝遍大中国》、《一本书吃遍中国》、《食全酒美》、《觅食——从南向北,边走边尝》、《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妈妈的味道》、《遍地炊烟》等,出版繁体饮食随笔集《尝遍大中国》、《尝遍大中国(二)》、《美食藏民间》等;出版散文随笔集《村庄散记》、《浮生物语》等;旅游散文集《纸上闲游》等,读书随笔集《书勤嫁翼》等。
———————————————————————————-
欢迎关注“ Bestfood 美食中国”公共微信号( BFIC888 )和同名新浪微博
“Bestfood美食中国”是国内首家中英文美食网站,致力于创建链接食客、餐厅和数字媒体的内容网络和生态系统,为热爱美食人士带来非凡的体验和乐趣。目前我们已经采访了1000多家餐厅,美食评论与70多万美食订阅用户分享。欢迎上海、北京、广州的特色餐厅和酒店邀请我们的美食作者到贵店试菜采访,也欢迎您向我们推荐您心仪的餐厅,推荐时请提供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敬请垂询:bestfoodinchina@163.com,或微信: simonxin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