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国首家英文美食网站Best FoodinChina美食中国网提供
作者:潘新
姑苏城外寒山寺,潘儒巷中吴门家。
在Best Food inChina创业过程中,我仿佛一直在寻找着一个梦,一个中国意蕴,古色古香的梦,一个可以让西方世界探寻到本源的中国美食之梦。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探寻了近千家餐厅,但是这个梦仿佛依稀遥远。
而在夜游姑苏城内的一座老宅时,这个梦翩然而至。
梦的可贵,在于它似乎遥不可及,又历历如真。这座老宅在夜的伴衬下,映真了那个每每浮现的中国式欢宴的梦景。深深的三进庭院,高大挑梁的大厅,熙攘食客高阔的喧哗声;在大厅一侧,曲折通幽的回廊里,悬挂的红灯笼,扑朔迷离,过客来往之间伴有厨师们炒菜的香气飘出;及至二进院、三进院,更有池鱼、瘦竹、怪石,以及摇曳的灯笼火烛中看不真切的亭台水榭…
我不禁也把这些看到的景象发短信给我们的外文编辑:Wu’s Mansion is a classicChinese restaurant nestling deep in a courtyard with windingcorridors, glimmering red lanterns and pavilions against a rockeryof Taihu Stone (a kind of porous stone from Taihu Lake famous foruse in rockeries). 我们颇为欣赏中国古典意境的英国编辑斯明诚DavidSymington也不禁意驰神往。
这就是在姑苏城内潘儒巷中的“吴门人家”,在吴门人家前面,正是大名鼎鼎的狮子林。
而这次,我们更是专程白天来到吴门人家,要看得更真切一些。中国式庭院的意象风骨,在秋色正浓的姑苏城里,又是一幅什么景象呢?
从吴门人家门口一对唤作“门当”的石鼓走进去,迎面便是那晚见到的一进院大厅,门厅两侧一副对联,上联是:吴门美食天珍海味寻无别处;下联是:小巷丰庖古韵今风品有人家;横楹:丰庖厨。院落的四面墙上更是苏州城内的一些大家题字,以及对苏帮菜的历史回望。此刻先按下不表。
热情的餐饮总监王征宇先生把我们迎进第三层进院的二楼大堂。这大堂,需沿着池边的回廊进入一楼的厅堂里,然后顺着颇陡的木梯而上,在回旋的楼梯边上,有一个悬挂着工笔绘画的绢制灯笼。进得二楼大堂,梁高顶阔,中间摆着一张可以容纳二十人用餐的硕大而沉的红木餐桌,周围散落着大大小小同是红木的餐桌餐椅。大厅的四个方位,分别又是四盏悬挂的中式灯笼;因为这古宅中的重建,不用一钉一楔,所以这灯笼的悬法,是采用了中式建筑的古法,即用苏州城外一种特别竹子的笋尖,楔进悬梁悬吊而成。对面雕花的木制窗棂外,恰是前一层进院屋顶的黑瓦。我们来的这一天,天气很好;如果遇到江南的雨天,在静谧中听雨打在黑瓦上的音响,也别有一番情趣。
古时的江南雅士,在庭院中讲求“观梅、赏兰、品菊、听竹”;厅堂中的摆设,自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气象——食物是人生的一个享受,环境与器具的陪衬,将增添这层享受的意趣,从厅堂的陈设中,一层一层剥开了这座宅子主人的精巧用心。
在我们正襟而坐的大餐台上面,悬着三幅大师的墨宝,正中一幅,正是贝聿铭大师的题词,曰:天珍海味——事实上,吴门人家正是贝聿铭大师幼时的私府,所以贝大师对此处自然珍爱有加;左边一幅是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匾额墨宝:皇帝美食;右边一幅,则是国学大师王亭之先生的手迹。
在厅堂的两侧,则各为两幅对仗的工笔国画,以及大理石为里的中式画屏;大理石画屏,取材天然,纹理中带着中国水墨画淡雅、飘渺和深远的意境。
正自欣赏间,各色菜式呈上来了。经王征宇总监介绍,这家餐厅的同仁们,为了挖掘传统苏帮菜,精心翻研食谱,试图原样呈现江南织造局官府菜。他们曾经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鼓捣出老的苏帮菜菜谱,并且请出了苏帮菜大师史俊生先生;史俊生大师的经历更是令人啧啧称奇,他自十五岁学厨,至今已经掌厨五十九年,到今年已经年届七十四岁,仍是这家餐厅的掌门主厨。
谈话间上的几道菜分别是:软兜、清炒虾仁鸡头米、鱼圆莼菜汤、蜜汁火方、白肉、油爆虾。
先说这鸡头米,鸡头米学名芡实,是水生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这是一种类似于睡莲、荷花的植物,鸡头米亦有药用。到了采摘的时节,苏州老城区里会看到老阿姨两人配合,一人用钳剪工具,敲开鸡头米外壳,一人剥壳出来。鸡头米无味,吃起来有点像有嚼头的糯米团子,虾仁的鲜香和鸡头米的味道相互浸透——这清炒虾仁鸡头米是一道典型的苏帮菜。
软兜则实为鳝鱼。与上海本帮菜中的“响油鳝糊”不同,鳝段整理得更宽阔,软兜之名,据说是因为烹饪好的鳝鱼举筷夹食,以两端自然下垂且相连者为上品,犹如小孩子胸前的肚兜,食时恰好可以用汤匙兜住;比起鳝丝,吃起来自然更过瘾。相比起上海本帮菜,苏帮菜酱色和明油更少些,菜色也更偏甜一些。
蜜汁火方是另一道传统苏帮菜,火方实为火腿,蒸熟蒸烂,配以蜂蜜卤汁,上面的肉皮呈红色,故为“蜜汁火方”。这道菜入口绵软即化,酥烂无比,是一道小时候就在南方经常享用的菜,特别是红色的肉皮有妙不可言的甜香——有喜欢的食客是要连皮带肉一道尽享,只是现在的食客有不少对肉皮还是敬而远之。
油爆虾是江浙一带的常见菜,河虾被爆炒到红色,虾壳酥脆也能吃下去;苏州的油爆虾则略甜一些。
鱼圆莼菜汤是选用太湖里的水生植物莼菜与鱼圆,高汤吊烧而成。因苏菜略偏甜,配上鱼圆莼菜汤,收口恰到好处。
江南以数百年间的富甲天下,和丰富物产,造就了苏帮菜的精细、淡雅。在吴门人家入口处,有一篇王光武先生的长文,恰恰总结了苏菜的韵味,此文精妙,我也愿抄录一段:
“天堂何状,似不可知。于是人们在大地上寻觅着尽善尽美的地方——终于找到了‘苏杭’,以为人间天堂。单说苏州这座天堂,春秋筑城,乃吴国国都,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唐称江南雄州,明清时为江苏巡抚驻地,今称苏州市。其间小桥,深巷、园林、胜迹、鱼米、丝绸、工艺、书画、吴歈、评弹,无不令人神往,赞叹。而独具特色的天堂美食,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广博的取料、精巧的烹制,高雅的调味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饮食文化领域里的一方瑰宝。”
吴门人家的创办人沙女士,已逾花甲之年,此番姑苏之行不巧未能谋面。据王征宇总监介绍,此餐厅自2004年开业,沙女士殚精竭虑,花费了大心思。这是一件复杂度可以想象的工程,不论是“仿旧如旧”地还原这座老宅的风貌,还是挖掘一些失传的苏帮菜烹法。不过沙女士领导的团队,在这座遗留着历史古韵的老宅中,将苏菜的原汁原味,将一幅藏有大美的丰庖厨卷轴,穿过时间隧道,不露声色、不急不缓地徐徐展开,呈示给世人,这也使我终于找回了最初那个中国式意象风骨的美食之梦。
而我相信,沙女士和她的同仁们,会继续向着他们想象中的辉煌迈进,因为在这后面支撑的,是姑苏城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江南数百年的鱼米富庶、物产丰饶,以及这座古城丰厚深沉的人文底蕴。
在喧嚣的世间,创造这个中国美食大梦路途何其艰难。然而,在这世上,有许多人,尽管你未能谋面,但仿佛已经相知已久,而无需更多语言。沉默中的注视已经胜过千言。
我将在深深的敬意和默默的祝福中期待着与沙女士的相逢。
服务:较好
菜品:很好
环境:较好
人均:100-200元
地址:苏州市平江区潘儒巷31号
电话: 0512-6728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