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原乡原味》的征文作品,作者是天津的刘宝民先生
时间过得真快,仿佛就在不经意之间,40年的岁月伴随着生活脚步已悄无声响地逝去,许多事情已渐渐忘记,但每逢春节来临,父亲在家庭聚餐时下厨烹制的那道糖醋黄花鱼,不仅成了餐桌上家人企盼的美味佳肴,而且至今舌尖上似乎还有一股淡淡的余香。
大约是在70年代初吧,那时的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生活必需品全部要凭票证购买,若想吃鱼只能等到春节前排队购买每人限量半斤的带鱼,品尝黄花鱼几乎成了奢望。父亲那阵子因工作需要常年出差,去北京成了家常便饭,自然结识了一些朋友。听说家人在春节期间想吃黄花鱼,他们就慷慨地拿出自家的副食本,帮助父亲在北京买到了难得一见的黄花鱼。每条鱼平均重量近500克,又称盘中鱼,新鲜饱满,色呈金黄,让人看了赏心悦目,顿生食欲。
正好家里要准备招待外地的客人,父亲亲自操刀,先将鱼儿在冷水中泡软,用一个特制工具慢慢地刮净鱼鳞,接着掏出鱼腮、鱼肠和苦胆,切去鱼鳍,清洗干净后搁置盘中。此刻炉火已调至到适宜程度,在炒菜锅内倒入菜籽油(当时没有花生油、葵花油和豆油),待到锅里的油5成热时,在鱼体上均匀地蘸上一层薄薄的面粉,将鱼放进入锅内,将鱼的一面煎好了再煎另一面,不一会儿,鱼的表面泛起金黄色,甚是好看。此刻将鱼出锅,在盘中摆好,然后把准备好的淀粉、白糖、姜沫、酱油和醋等调料加工成稀稠适度颜色晶亮的汤汁儿,快速浇到鱼身上,此菜至此就大功告成。当客人和家人一起品尝时,盘里的鱼儿犹如工艺品一般,放入口中真是甜中有酸,酸中带甜,鱼肉鲜美,满口留香,大家都夸这是一道充满年味儿的美味佳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物质供应十分丰富,生活条件水涨船高,吃鱼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从八十年代开始,只要全家春节聚餐,父亲一定要献上这个保留菜肴糖醋黄花鱼,但不再是一条两条,而是十条八条,让家人吃得尽兴。可不知为什么,鱼多了反倒觉得味道不如当初被视为稀罕物时好吃,也许这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吧。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7年了,每逢春节来临,在各自的小家里依然按照父亲的家传做这道菜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体味那种永远不能忘怀的亲情。
刘宝民,国内大型上市保险企业高级经济师,资深业内人士,是多家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和评论员,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并收入各类专业书籍,曾得到中国保监会主要领导的肯定。在中工网设有个人博客空间,被数家网站聘为专家,持有署名专区,其撰写的时政评论和经济观察深入浅出切中时弊,受到读者欢迎,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现担任天津数字电视《十分保险》总编和《保险保民谈》首席嘉宾。